柴油機船時代
柴油機船問世后,發展很快,逐漸取代了蒸汽機船。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工業化國家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國際貿易的空前興旺,中東等地石油的大量開發,促使運輸船舶迅速發展。1982年同1948年相比,船舶艘數增長了1.6倍,總噸位增長了4.3倍(見世界商船隊)。船舶普遍采用柴油機推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適應戰時運輸的需要,美國建造的2610艘自由輪(萬噸級使用燃油鍋爐和蒸汽機的雜貨船)是最后建造的一批往復式蒸汽機遠洋運輸船舶。為了提高船舶運輸的經濟效益,船舶出現了大型化、專業化、高速化、自動化和內燃機化的多種趨勢。
船舶大型化
首先是油船噸位的增長和油船的大型化。1930年的世界商船隊中,油船噸位只占總噸位1/10,1980年上升為1/2。1983年初,各種油船的載重量達到3.3億噸。油船噸位的劇增主要在于油船大型化。50年代,3~4萬噸的油船已被認為是 “超級油船”。60年代中期,就出現了20萬噸以上的超大油船和30萬噸以上的特大油船。70年代又出現了50萬噸以上的大油船。石油危機發生和蘇伊士運河恢復通航后,這種趨勢已經停止,許多大型油船正面臨拆毀的命運。在油船大型化的同時,也出現了裝運煤炭、礦砂、谷物等的干散貨船的大型化。60年代末,大型散貨船的載重量超過10萬噸,最大的已達17萬噸。從50年代后期起,建造了能兼裝原油和干散貨的兼用船,如油散船和油散礦船等。
船舶專業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各種專用船發展很快。雜貨船用途廣泛,適應性強,在艘數上至今仍占首位。典型的雜貨船都以低速柴油機為動力,載重量不超過2萬噸,航速每小時15海里左右。中國設計的“風”字號和“陽”字號貨船都是典型的雜貨船。為了提高雜貨船運輸多種貨物的能力,近年制造出多用途船,除載運普通件雜貨外,還能載運集裝箱、重貨、冷藏貨和散貨等。
水路集裝箱運輸于50年代中期興起,1957年出現第一艘集裝箱船。這是件雜貨運輸形式的重大變革。這種運輸形式在貨物包裝、裝卸工藝、碼頭管理和水陸聯運等方面都有所突破。采用集裝箱運輸,可以大大縮短船舶停港時間,節約人力,保證貨運質量和實現“門到門”運輸。20多年來集裝箱船發展很快。1982年全世界已有全集裝箱船718艘,1294萬總噸,分別占世界商船總數的1%和總噸數的3%。這種船船型瘦削,航速高,貨艙內有導軌,甲板上有縛固設備,一般不設裝卸設備,而是依靠港口專用設備進行裝卸。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得到發展的重要專用船還有:裝運液化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的液化氣船;船上設有跳板,能使牽引車、叉車載貨自駛上下的滾裝船(又稱開上開下船);以駁船作為運輸單元,不需要停靠碼頭進行裝卸而能實現江海直達運輸的載駁船等。
遠洋客船自從被噴氣客機取代后,客船的性質已發生變化。60年代以來,旅游事業興起,出現了一批定期、定航線,甚至環球航行的旅游船,為旅游者提供旅游、療養、文化娛樂、社會活動以至海洋天文教育等綜合性的服務。與此同時,在重要的短程航線上,還出現了一種噸位較小、除載客外還能攜帶旅客自備汽車的汽車客船。
船舶高速化
自50年代起,航運界為了加快船舶周轉,一度掀起船舶高速化的熱潮。普通雜貨船航速提高到每小時18海里,集裝箱船航速在每小時20海里以上,美國建造的“SL-7”型高速集裝箱船,以兩臺6萬馬力汽輪機為主機,最高航速達每小時33海里。但從石油危機以來,燃料費在運輸成本中的比重直線上升。迫使營運中的高速船紛紛減速行駛,新造船舶的航速也出現下降趨勢。但是非排水型的高速客船,如水翼船和氣墊船已應用于短途客運航線上,并日益發展。
船舶自動化
60年代初期以來,各國航運企業為了減少船員人數、改善船員勞動條件和提高船舶營運的經濟效益,逐步實現了輪機、導航和艤裝三個方面的自動化。如60年代中期造出機艙定期無人值班的船舶,已得到各國船級社的承認。
船舶內燃機化
船舶內燃機化是指船舶普遍采用柴油機為主機。柴油機同蒸汽機比較,具有熱效率高、油耗低、占地小等優點。自從1911年造出第一艘柴油機海船以來,采用柴油機為主機的貨船和客船日益增多。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止,世界商船隊中蒸汽機船仍占多數。戰后,低速大功率柴油機由于增壓技術的進步,單機功率不斷提高,最大已達5萬馬力。過去必須安裝汽輪機的大型高速船也能應用柴油機。另一方面柴油機對燃用劣質油的適應性也不斷改善,這樣在經濟上便具有優越性。對于機艙空間受限制的滾裝船、集裝箱船、汽車渡船等,則可以選用體積小、重量輕的中速柴油機,通過減速箱來驅動螺旋槳。油耗低、能燃用劣質油的不同功率的柴油機現在幾乎占領了船用發動機的全部市場。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運輸船舶發展階段被稱為柴油機船時代。